img

09
10

政务要闻
  • 2025-10-09 16:10
  • 来源:融媒体中心
  • 作者:

见证70年·我爱伊犁 | 从会计新手到财政“管家”:陈智灵见证伊宁边合区蝶变

翻开陈智灵的相册,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里,藏着伊宁边境经济合作区(以下简称“伊宁边合区”)从蹒跚起步到蝶变腾飞的印记。这位59岁的退休干部,曾担任伊宁边合区管委会财政局局长。她见证了边合区从1992年成立时的6.5平方公里成长为如今规划面积超100平方公里、企业超1000家、承载近30万人口的“经济引擎”,书写了一位基层财政人“敬畏规则、坚守责任”的职业答卷。

1986年,刚从新疆林业学校园林专业毕业的陈智灵,从未想过自己会与“会计”结下一生之缘。彼时,霍城县清水河镇政府的前任会计离任,这个因做事认真仔细的姑娘被“临危受命”。“当时我还哭过,觉得专业性太强,自己肯定干不好。”回忆起最初的窘迫,陈智灵笑着说。老会计留下的凭证、明细账等成了陈智灵的“课本”。她对照档案逐笔钻研,并向老同事反复请教,21岁那年凭借年底结算的出色表现,让大家刮目相看。

这份“好强”,成了陈智灵不断前行的动力。为夯实理论基础,她先后在新疆农业大学脱产学习、在西南科技大学函授会计专业。从园林专业跨界到会计领域,在拿到本科文凭的同时,陈智灵也成长为财政系统的“行家里手”。1993年,企业财会制度改革,她在霍城县宾馆任职时制定的转换方案,让财政局干部们都刮目相看;在霍城县财政局担任农财科长、文行科长期间,她经手的每一笔资金都清晰规范,为后来投身伊宁边合区财政工作打下坚实基础。

2012年,为就近照顾家住伊宁市的父亲,陈智灵调任伊宁边合区管委会财政局副局长。“霍城县没有开发区,刚到伊宁边合区工作时,我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。”她至今记得,上任不久就碰到自治区核查伊宁边合区成立20年来财税政策执行情况的专项检查,作为联络人的她,连夜恶补20多年来伊宁边合区的基本情况。“政策执行不能作假、不能补课,我不能让别人觉得伊宁边合区的人是外行。”凭着这份较真,她不仅顺利地完成了任务,更快速摸清了伊宁边合区的机构职能、发展脉络,从此与这片热土深度绑定——从伊宁边合区到伊宁园区,再回到伊宁边合区担任财政局局长,直到2021年退休,她参与了伊宁边合区发展最迅猛的十年。

如今翻看当年的工作相册,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她都历历在目:有与同事们一起加班加点的场景,有深入企业调研的画面,还有伊宁边合区早期建设时的老照片。“从霍城县清水河镇政府到伊宁边合区,我见证了伊犁的发展变化,也亲历了伊宁边合区从‘小园区’到‘大平台’的成长。”陈智灵说,作为一名老财务工作者,她很荣幸能以“账房人”的视角,记录下时代发展的印记。这些经历,也成为她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。

“现在走在伊宁边合区的路上,每一条路我都能说出它的资金来源、建设节点。”说起伊宁边合区的变化,陈智灵如数家珍:山东路人字桥解决了伊宁园区通往市区的交通难题,伊宁大街的绿化、几个社区服务中心的落地、敬老院和学校的建成,让这片产业新城有了“烟火气”。她见证了伊宁边合区从6.5平方公里扩展到40多平方公里,人口从8万增长到20多万,企业从寥寥几家到超过1000家。“当初谁能想到,这里会变成这么璀璨的新城。”她说。

在陈智灵看来,财政工作远不止“算账”。她说:“数字是基本要素,更重要的是体制建设、制度完善。”退休后的陈智灵并未停下脚步,在被推举为伊犁州老干部专家工作团专家后,她持续为伊宁边合区建言献策,仅针对跨境电商发展等领域就提出40多条建议,其中3条被采纳。“新疆是个好地方,‘一带一路’让这里的潜力越来越大,我想继续为伊宁边合区、为伊宁多做点事。”陈智灵说。

如今,伊宁边合区已成为伊犁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,经济总量持续增长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、营商环境日益完善。这一切的背后,离不开像陈智灵这样默默奉献的建设者,他们用坚守与担当,在时代的画卷上写下了属于他们的精彩篇章。(通讯员张燕)

  • 分享到

相关新闻

上一条:

下一条: